進入四季度以來,各地一大批重點工程項目加足馬力沖刺全年目標,并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融入工程建造的全要素、全過程,算好經濟賬、民生賬和生態賬。
在海南,華電海南文昌一期集中式光伏項目完成復建,全容量恢復運行。項目采用漁光互補模式,采用三池兩壩尾水處理工藝,為生態無公害漁業養殖提供高水質的條件,推動漁業養殖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電和生態漁業養殖融合發展。
在新疆,哈密市伊州區總裝機容量100萬千瓦、規劃建設10萬千瓦的“線性菲涅爾”光熱儲能電站和90萬千瓦的光伏電站實現并網。光熱儲能電站將有效發揮基礎調節電源的調頻調峰作用,與光伏電站共同形成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預計年均發電量約18.6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55.8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過150萬噸。
在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數西算”36萬千瓦新能源項目在最低零下20攝氏度的氣溫里,依然如火如荼。項目風電裝機容量為30萬千瓦、光伏裝機容量為6萬千瓦,同步配建18%、4小時的電化學儲能。投入使用后,該項目將進一步增強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的綠電供給。
在河北,國家第三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109萬千瓦海塘光伏電站前不久成功并網發電,項目建設了363個方陣共231萬塊光伏組件,占地面積約2.6萬畝,具有良好的漁業養殖基礎,并依托滄州自然資源條件及良好的水產養殖產業,開展海水池塘“漁光互補”綠色生態養殖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研究,構建“漁光互補”綠色生態養殖創新技術體系,探索傳統海水池塘養殖產業升級的新路徑。
業內人士認為,當下我國正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各地重大項目統籌考慮工程質量、安全、效率、環保和生態等要素,積極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充分運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排放、提高效率、保障品質的建設方式,打造綠色低碳新標簽。
今年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明確,到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增強,主要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更加完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蓓蓓認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將加快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立,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激發綠色低碳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而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進步。
另據記者了解,此前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實施方案》提出,要通過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布局一批技術水平領先、減排效果突出、減污降碳協同、示范效應明顯的項目,加快占領全球綠色低碳技術和產業高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