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專題
MULTINATIONAL COMPANY COLUMN
福布斯中國首次推出“中國企業跨國經營50強”,旨在挖掘并致敬在暗流洶涌的全球經濟潮汐中,中國企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盡管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仍在加劇,但在過去一年里,50家中國企業的海外收入呈現出驚人的41%的逆勢增長。這項數據表明,一批優秀的中國公司并未受到過多不利因素的影響。相反,疫情、地緣政治等風險因素成為了他們全球競爭力升級的“墊腳石”。
中國企業的出海史是一部中國產業鏈“從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攀登史。今年入選的公司主要集中于汽車、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高附加值,且中國本土已在產業技術端占據優勢的領域。
從出口情況看,最顯著的特點是——中國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實現“量價齊升”。2022年全年,中國共出口新能源汽車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占汽車總出口量的21.8%。同時,純電動乘用車出口均價也由2018年的0.08萬美元/輛一路上漲至2022年的2.12萬美元/輛。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全球最大、產業鏈最完善,同時競爭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在全球保持著價格上的絕對優勢。今年,大眾汽車在華合資公司上汽大眾對 ID.3車型的限時降價,引發歐洲熱議。當德國人需要花費4萬歐元購買一輛 ID.3時,中國的消費者僅需要支付1.6萬歐元。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成功的跨國經營戰略幫助比亞迪與寧德時代在 “2023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單中名次飆升,同時雙雙入圍“中國企業跨國經營50強”。(在“2023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上,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的排名從去年的第298位上升至第121位,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從去年的第580位躍升至第170位。)
中國掀起的新能源汽車革命也推動了另一個顯見的趨勢:出海方式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這也是未來十年中國跨國企業最大的機會和挑戰。十年前,中國企業出海通常會選擇“并購”的策略,即通過整合海外本土品牌進入當地市場。
但最近3年,越來越多“純中國血統”的新能源汽車正直面海外消費者。從更長遠的影響看,新能源汽車產業極有可能重塑中國產品的全球化口碑,構建一種新的中國品牌敘事邏輯。
當我們將時間維度拉長,從各行業海外收入結構看中國跨國企業的變化時,會發現另外一個有趣現象:今年入選的50家企業過去一年的海外業務收入總和超過人民幣2萬億元,其中光伏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公司收入占比過半。
此外,中國的高端制造領域也在維持并擴大全產業鏈優勢所賦予的國際競爭力。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消費電子行業實現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突圍。這也引發了一個新的現象——中國制造的跨界創新力正在重構本土和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立訊精密、美的、TCL等公司在過去幾年間均逐步向更多元的產業方向拓展。
新的全球化愿景與價值觀正在醞釀。去年,TCL的海外營業收入達人民幣1,100億元,是海外收入增長最快的公司之一。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認為“在當前形勢下,全球化即本土化。TCL全球化發展實踐表明,只有推動本土化,賦能當地產業鏈,為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才能實現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實現全球價值鏈共贏。中國制造要將全球化作為戰略發展方向,從輸出產品轉向輸出工業能力。”
由中國技術驅動的產品正在重塑全球市場價值鏈,使得過去強調勞動力要素的Made in China模式正在演變為以創新為導向的全球化經營策略。由技術與品牌驅動的全球化經營理念,正逐漸成為這個時代中國企業出海的共同特性。
“瑞·達利歐在《原則: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中寫道:“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發現,就像生物存在生命周期一樣,歷史通常也是通過相對明確的生命周期,隨著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過渡而逐步演進的。在二戰后的幾十年至今,世界將進入一個新的格局的周期。”
當下,全球化的終局在哪里?如何更進一步地激活世界經濟?這些優秀的中國跨國企業或許能給出一些答案。
注:按公司名稱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行業分類參考Wind行業。
說明|本次研究樣本覆蓋市值超過百億的國內上市企業,包括A股、H股、海外上市中概股等以及部分在全球競爭中位居產業前列的大型非上市公司。通過對公司經營業績(包括企業營收、凈利潤及其增長率、ROE等基礎財務指標)、海外市場參與度、業務成長性及收入占比以及2020年至今股價表現等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篩選出50家在過去3年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中,實現全球化穩健擴張的中國公司。公司總市值以 2023年8月1日收盤價為準。非人民幣幣種,按當年年末匯率進行換算。股價表現以 2020年8月1日至 2023年8月1日復權收盤價漲跌幅進行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