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本張包含30組藝術家名字的榜單,我們均勻地貫穿了20世紀中后期在中國出生的一大部分最具影響力的青年人物,同時我們也能以這些有代表性的名字為線索,更直觀地透視近15年當代藝術的風格變遷與藝術家的人生沉浮。
注:排名不分先后,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序;該榜單不可作為任何藝術品的投資參考。
2.五種啟發(fā)
以下是今年福布斯中國發(fā)現(xiàn)的那些最具影響力的青年當代藝術家為我們帶來的啟發(fā),同時也是對當下可能性與回響的奇妙解答。
1.跨界是當代藝術發(fā)展路徑上大多數問題的解決方案
從《九重天》《七層殼》《萬物》《白日夢的森林》,到“五百筆”和“無限繪畫”系列,鄔建安的作品援引了大量出自上古的神話、歷史傳奇和現(xiàn)代文明的形象、典故,并綜合運用牛皮、水彩紙和宣紙、蜂蠟、絲絨等材質,通過體量驚人的復制與手工拼貼,作品的最終形態(tài)往往以極具神秘視覺體驗的巨型裝置呈現(xiàn)。
Comments
巫鴻
美國國家文理學院院士、著名美術史家、藝評家和策展人
“鄔建安的想象力總是在幾個維度上同時進行,他的作品也總在幾個維度上同時刺激和擴展人們的藝術想象。他游走于文字和圖像之間,在抽象與具象之上又加上一個敘事維度。他擺脫單純的視覺和觀看,因此引入聲音和演出。他馳騁于古今之間,把當下的人們在瞬息間帶往詭譎奇邈的洪荒時代。他跨越媒材的風格:繪畫、雕塑、剪紙、裝置提供給他多樣的語匯,但同時激起跨界、綜合、打亂、超越的欲望。”
“鄔建安個展:是海,是沙丘”展覽現(xiàn)場,攝影:王子耕(Pills Architects)
2.慢下來,尋找更多角度,但不必著急給出結論
從“答案在風中”到“漫長的一天”,趙趙通過繪畫、裝置、影像、行為、檔案和現(xiàn)成品的整理在漫長的歷史中打了無數個“盜洞”,而后又從個體的感知出發(fā),以不同的視角窺探那些穿越時空相互連接的洞中“奧義”。
趙趙在今年3月的個展中,首先將古老東方的石窟與1980年代的摩托車置于一處,創(chuàng)造了一種文明傳承與當代問題的對話可能性。摩托車這個現(xiàn)代工業(yè)產物寓意著人類“前進”的重要載具,但它精準的結構、科學的機械原理仍然無法對抗拋錨、積碳與剎車失靈。修理它是人類與旅程最直接的因果關系。當一個巨幅的中國石窟造像畫作倒影在摩托車輪下時,人文主義傳統(tǒng)與機械理性的矛盾開始創(chuàng)造新的“道德”與“價值觀”。
這是趙趙對哲學家羅伯特·梅納德·波西格所著《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的重省,這本書曾經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一劑良藥,同時波西格也通過一場摩托車公路旅行與自己達成了和解。
趙趙,《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布面油畫,200 × 600 cm,2019-2023
趙趙,《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No.2》,布面油畫,450 × 300 cm,2021-2023
當你在趙趙挖掘的連接古今之間的地穴洞窟中迷失時,他又通過“漫長的一天”將你推向更大的問題,什么是時間?
“漫長的一天?AM”由12件光影變化的棉花作品組成,對應一天中從零點到正午的12個小時(AM) 運動的軌跡和流逝。在每一個刻度中彷彿鑲嵌著趙趙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從塔克拉瑪干沙漠里的一天,到北京工作室里的一秒和一年。
趙趙,《漫長的一天·AM》,綜合材料、棉花,180 × 180 cm × 12,2022
當時間流逝,人們在可能發(fā)生,又或無所發(fā)生的夜晚醒來,睡去。
3. 實驗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也來自偶然的發(fā)現(xiàn)
2009年前后,倪有?開始他關于“?沖繪畫”的實驗。這是?個?分偶然的開始——在接受多年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訓練之后,倪有?嘗試?學布?繪畫,?對于材料的?疏使得他在?開始不得不反復洗去不滿意的畫?,在這個不斷修改的過程中,畫布上留下了類似于“屋漏痕” 般的肌理效果。
十幾年間“水沖繪畫”已經成為倪有魚反復實驗后的研發(fā)產物,是一套“逐漸總結出的、相對完整的”技法,能夠利用水流的不同壓力、流量和角度對顏料進行沖洗和切割,最初用于筆觸的表達中。以小幅作品為起點,用以致敬馬格里特、梵高、契里科、蒙克等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而后演變到更為寬泛的題材及尺幅中。
倪有魚,《春種秋收》,布面丙烯及古董畫框,37X31cm,2020
4. 深度思考比創(chuàng)作本身更重要
一雙手穿過白墻,拿起針將草莓上的“籽”一粒粒挑出,于是成就了“件”藝術作品——《絕育》。這是麥影彤二(Mak2)在2013年給剛剛進入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人類開的小玩笑,同時這也是開啟她藝術生涯的第一個創(chuàng)作。
在《絕育》之后的十多年,將籽從草莓上摘除的類似影像成為了視頻平臺上你一定能找到的內容,并且這類“無聊”作品往往有著不低的播放與點贊數量。但對于當時的麥影彤二(Mak2)而言,發(fā)現(xiàn)一種簡單、極低門檻的表達方式,讓受眾思考復雜問題的能力開始變成她藝術生涯里的特殊天賦。
《絕育》,2013,單頻影像,32'11"
圖片由德薩畫廊提供©麥影彤二
Comments
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ACMA)的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Susie Ferrell這樣評價Mak2,處于數字世界和當代互聯(lián)網文化與傳統(tǒng)繪畫媒介融合的前沿,從將不同的“演員”置于一處(風扇和熱敏紙;機器人吸塵器和沙山)的那些異想天開、玩世不恭的裝置作品到基于電子游戲截圖的委托繪畫,都讓人重新喚起杜尚的現(xiàn)成品創(chuàng)作概念。雖然看似在歷史中有跡可循,但是她所有的過程都只能歸集于當代。她創(chuàng)造那些真正只能在當下被創(chuàng)造的東西。
5. 21世紀的藝術家需要保持一種從善如流的反叛
孫一鈿擅長于對自由構建日常生活的可能方式進行實驗性探究,其過渡完美的創(chuàng)作手法甚至讓人察覺不出反叛。但從善如流的偽裝下,她的心里的確藏著一個居伊·德波。
孫一鈿用超寫實的現(xiàn)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同時并行的做法,巧妙地用非自然材料來體現(xiàn)自然主義。作品以丙烯繪畫為主,也同時微妙地回應訴諸虛空派——用這種景物繪畫的方式來傳達的生命的稍縱即逝,歡愉的無意義和確鑿性的死亡命途。在孫一鈿的作品中,無疑是材料本身和它們描繪的意象永恒地誘惑和困擾我們。
孫一鈿,《你的形狀》
布面丙烯,100 × 80 cm × 2,2019
“一鈿:a twinkle ”
上海BANK畫廊孫一鈿個展現(xiàn)場,2018年
圖片致謝藝術家、BANK 畫廊和施博爾畫廊
3.五段“對話”
這是20世紀中后期在中國出生的當代藝術家們作品之間的對話,這些對話都屬于當下。
1. 討論科技、文化與人類進化的關系
葉凌瀚的大學專業(yè)是壁畫,也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繪畫形式。如今他將一系列來源于網絡的圖片扁平化處理后堆砌簇擁出了一個留白的人形,猶如網絡中同一個體不同虛擬身份剪影的疊加。從“似人非人”的猿人Lucy,到如今互聯(lián)網時代下個體所進入的另一種“似人非人”的狀態(tài)。
如果人類未來真的成為了硅基生命的墊腳石,那么再回看葉凌瀚的《LUCY》系列作品會發(fā)現(xiàn),他記錄了一批“猴子”開始直立行走過程。
葉凌瀚 ,《LUCY-L-001》,布面丙烯,100 x 100 cm,2018
從2007年開始aaajiao徐文愷陸續(xù)做了很多嘗試探討互聯(lián)?技術對?類社會,?的?為模式,個??活,還有塑造群體與個體意識的作品和展覽。
今年徐文愷的一個批判NFT現(xiàn)象的NFT作品被法國蓬皮杜中心收藏。這家法國“國有”藝術收藏機構在層層審批上報后,最終通過交易獲得了一個加密的zip文件以及解壓所需的密碼。
aaajiao徐文愷,NTFs_aaajiao crypto, zip file / 加密, zip 文件 2020-2021
如今發(fā)生的一切看起來更像是徐文愷與蓬皮杜藝術中心一同用NFT作品與收藏動作解構了一種“實興”的交易方式,同時也在這一過程對創(chuàng)作者價值提出疑問。
aaajiao:當下的“藝術作品”注重結構式的創(chuàng)作模式以及高頻的交易,而慢慢的剝離了內容。這樣的環(huán)境下,更突出的話語權掌握在交易參與者本身對于價值的理解,但恰恰是這樣,我們反而不斷的在忽視具體的內容。
當福布斯中國問aaajiao,你賣給蓬皮杜的壓縮文件里裝了些什么時?他的回答對我們而言也不太重要了。
2. 一類人的思考方式在不同時代的回音
蒲英瑋的?作被定義為?種具有強烈烏托邦熱情的觀念藝術實踐。藝術家將其在公共領域中所踐?的多重媒介與身份敘事理解為?次全?的動員。以個?史作為?個絕對的出發(fā)點,通過展覽、寫作、設計、講演、教學等不同形式的?作,藝術家試圖?產?種跨越了種族、國家、倫理等元素的宏?命題。
第?三屆上海雙年展“中?議題,近代中國的全球化歷程”水壩劇場:
蒲英瑋,《?壩劇場:我想要現(xiàn)代》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現(xiàn)場,2021年,作品由“第?三屆上海雙年展:?體”委任創(chuàng)作,由星美術館館藏
蒲英瑋:2013年,我離開中國去往法國上學,?在2013年-2018年也正好經歷了整個歐洲社會由正常?轉向動蕩、?粹主義抬頭等等激烈的社會變?。同時,作為?量?洲國家的前宗主國,“?洲”依舊是法國社會不斷、??不得不去?對和討論的社會議題。2015年,法國《查理周刊》因報道法國作家?歇爾·維勒?克(Michel Houellebecq)的新書《屈服》(Soumission)?引發(fā)了?連串的恐怖襲擊,以及對于移?者?存處境的重新探討。身份與種族,因為現(xiàn)實的的動蕩不安?被激烈地提示出來。?這也使得我,作為存在于??社會結構下的另?種“少數群體”,遭遇了屬于我的身份問題。?這種身份困擾與當初殖?時期所涉及的?明、教育、信仰問題息息相關。
?在?乎同?時期,舅舅開始頻繁地去往?洲,參與援助?洲的?利?程建設,?舅舅所去的國家,也?多作為之前的法屬殖?地。或許是由于舅舅在?洲時每天發(fā)在社交?絡的那些照?,?或許是因為我在法國時不斷被現(xiàn)實所提示出的那些歷史;或今或古,或遠或近,我遭遇了?洲。???,我試圖理解“別?的?洲”,例如舅舅如何去體認這樣?個差異巨?的?明?或者說,在宏?的中?共同體背下,?個?對具體?作,具體?群的中國?利?程師?是如何定位?身?另???,我試圖理解“??的?洲”,那些發(fā)?在我身體?的異質經驗,那些關于“開化”或“改造”的經歷。”
王凱凡在意識到柏林墻倒塌與人為推動后,他開始搜集柏林移民群體的床墊作為裝置材料,也是其探索身份“游牧”問題的開始。環(huán)境中自然與人為影射的活動痕跡也成為他所創(chuàng)作的素材。后來王凱凡將床墊的海綿切割作為繪畫的工具。在他看來繪畫不僅是記憶,包括肌肉記憶的外化形式也是探索和構建內在價值的方法。在繪畫中表達的這種掙扎對抗和和解就如同埃斯波西托的免疫邏輯那樣,表現(xiàn)出如胎兒作為外來的“他者”如何在母體中的運動曲線中對抗與被保護。
王凱凡,《靠近岸邊的地方》,布面油畫、油畫棒、丙烯,200 × 280 cm,2022
“王凱凡個展:響沙”,柏林GNYP 畫廊展覽現(xiàn)場,2022年
3. 是空間的最深處也是時間的盡頭
塔可:“鉑金的穩(wěn)定性非常高,只要讓相紙完整,照片的影調永遠也不會改變。”鉑金粒子做成的溶液是他相機的感光原件。材料到題材,塔可大多數創(chuàng)作本身有著一種與時間抗爭的意味。而由《詩山河考》到《碑錄》,我們又在不少深不見底的洞穴中看到時間與空間交匯于作品的最深處。
但對于蔡磊來說,《毛坯房》是其個人情感與現(xiàn)實最終遺留的容器。空間縱深感既來自起位線的高低序列,也來自于透視法的前后縮減,而作品帶來的毛坯房內部的經驗真實感,不僅是來自視錯覺,也來自水泥材料本身,并建構一種寫實主義的“現(xiàn)實”和實在主義的“真實”。
人類對于空間深處的好奇與探究時間本質的幻覺如出一轍。最終塔可與蔡磊的目光相遇在了一起,或許是在一個毛坯房的拐角、或許是在魯王墓的入口、或許是過去與現(xiàn)在的交匯處,或許是在個人情感的邊緣。
塔可,《魯王墓》,泛銀、硫化鋇紙,73 x 110cm,2015
蔡磊,《毛坯房(20220408)》,水泥,25x22x8cm,2022
4. 兩位女性
如果將張子飄與李黑地的作品放在一起會發(fā)生什么?你能很明顯地感覺到兩個性格迥異的女性在用相同的“口音”對話。話題從廚房到餐廳、由曖昧到沖突。
李黑地的作品常常位于大眾電影文化、性別表演和靜物傳統(tǒng)的交界地帶。而在其多樣且具有強烈表現(xiàn)力的雕塑、裝置和表演實踐中,她亦持續(xù)探索自身內在的性別和身體經驗的多樣性。
與李黑地相比,最近兩年張子飄穩(wěn)定而專一地進行直接的表現(xiàn)式,以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群——私密空間、植物、食物等——與古典、現(xiàn)代時期繪畫史中的象征性敘事積極產生聯(lián)系。但不同的是,如今她的指代更加復雜且生動靈活。
李黑地
《黃瓜周五》, 布面油畫,146.5 × 108 cm,2021
張子飄
《洗手池》,布面油畫,190×120 cm,2018
5.一種更立體的人類、城邦與自然感受
張如怡的創(chuàng)作賦予了剩余物與現(xiàn)成品微妙的植物特性,水泥構筑的仙人掌、生出密刺的石塊以及諸如瓷磚、管道等流水線上的工業(yè)生命在其制作的園景內野蠻生長。現(xiàn)代叢林與自然之力在張如怡的“生產”中對視,通過媒材的轉換,指向了被日常撫平的褶皺與矛盾。象征個人領地的私密空間被曝于公共環(huán)境內大肆觀賞,仙人掌被制成圖像置于以計算紙為代表的格子內測量,石塊被精心置于魚缸內呼吸。透過植物由內向外的觀測,以及觀眾由外向內的凝視,奇觀就在張如怡不斷轉換的藝術語言中成型,講述其如何在現(xiàn)代城景中誕生,又是如何被合理化的。
張如怡
《現(xiàn)代化?(管道)-1》,混凝?、瓷磚、?板、?屬
39 × 20 × 16 cm,2022
張如怡
《種植-5》,混凝土、金屬、仙人掌刺
26 × 29 × 19 cm,2018-2019
“風景地圖式”的繪畫呈現(xiàn)了侯子超對自然景觀的綜合認知,通過繪畫圖層的疊加,對畫面內容和意象的抽象削減,來組合畫面。繪畫的過程與結果是再現(xiàn)了一個自然旅途中的觀看邏輯與身體感知。當他面對森林,從一片繁雜的綠色開始,逐漸聚焦到一石一樹,或是穿行在樹林之間移步換景,受限的視野最終構造出了個人化的風景記憶。侯子超對地圖這種類型化的圖畫有著強烈的興趣,制圖者的趣味和知識都展現(xiàn)其中,文字信息與圖像如路標一般引導觀看者,與其心理上的風景相遇。
侯子超,《危木獻圖(邊緣的果子)》,布面丙烯,200 x 220 cm x2,2023
侯子超的作品讓人有豐富的感覺層次,通過他的引導,受眾被激發(fā)的想象力將畫面印刷在大腦里。
侯子超,《島嶼(3個果)》,布面丙烯,50x40cm,2023
劉娃與鮑楊對自然的感受更多是從微觀出發(fā),通過具體的影像裝置、繪畫及?樂,追尋和想象植物的?命,將人帶入自然與人更復雜的情緒中。
《午夜魑魅》由劉娃與鮑楊合作,聚焦于三種植物的?與夜,它們??于冷戰(zhàn)時期美國、前蘇聯(lián)及中國的核基地。兩位藝術家經過?萬七千公?的?途旅?,在美國華盛頓州和中國?肅進?實地考察和研究,并與植物共同?活在?起。
通過多個感官且?限演變的聲?景觀構建了?個入?,邀請觀眾打開感知去體驗?以外的世界。作為美國?部的象征,?滾草在華盛頓州的核反應堆隨?遷徙,肆意播撒核輻射的種?。切爾諾?利種植了?量向?葵,以低成本地凈化核泄漏。?肅核城的駱駝草,象征扎根??北的奉獻精神,?它和?滾草都是俄羅斯的外來物種,?視?為的國界隨著?和?去向遠?。同時核輻射導致的基因變異加速了植物的衰老,加快了熵的增加。
活著就是必輸?疑的抗爭,?植物短暫的??卻展現(xiàn)超乎想象的?命?,在混亂中野蠻??。《午夜魑魅》那次展覽并不意在將植物擬?化,?是希望“植物化”?類的感官,重新思考?類之間的界限。
劉娃與鮑楊,《午夜魑魅》,雙頻影像,12分55秒 ,2021
版權所有 © 2021 劉娃, 鮑楊. 保留所有權利
音樂作曲及演奏版權所有 © 2021 鮑楊. 保留所有權利
注:部分圖片以及文字素材由藝術家為福布斯中國提供
后記
福布斯中國將于2023年9月初攜手余德耀美術館與巫鴻教授為今年收錄的30位最具影響力的當代青年藝術家舉辦一場蔚為壯觀的“群展”——“跨界:可能與回響”。
學術支持
巫鴻(學術顧問)
巫鴻,著名美術史家、當代藝術批評家、策展人,現(xiàn)為美國文理學院院士,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創(chuàng)始人及主任,兼任多個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其研究涉足中國古代美術史及中國當代藝術,為該領域貢獻了諸多論著及展覽。巫鴻因其著作發(fā)表、展覽策劃及學術建議被學界授予了多項榮譽,包括美國大學藝術學會杰出教學獎(2008年)、杰出學者(2018年),哈佛大學榮譽藝術博士(2019年),以及美國大學藝術學會藝術寫作杰出終身成就獎(2022年)等。
余德耀美術館
由印尼愛國華僑、企業(yè)家、慈善家和收藏家余德耀先生創(chuàng)辦,于2014年5月正式開館。余德耀美術館以“將世界的目光引向上海”為理念,將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視為己任,力圖打造中國當代藝術新坐標,成為世界頂尖的當代藝術館。作為非營利機構,余德耀美術館積極支持藝術教育事業(yè),讓中國公眾了解國際當代藝術,更通過橫跨中西的展覽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上海。
自2014年開館以來,余德耀美術館曾舉辦眾多國際級別展覽,如“阿爾貝托·賈科梅蒂回顧展”、“雨屋亞洲首展”、“安迪·沃霍爾:影子”、“KAWS:始于終點”、“查理·卓別林:卓眼視界”、“奈良美智”等。
Location:上海市青浦區(qū)蟠鼎路123弄8號余德耀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