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山西頻道
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
供熱面積7600萬平方米,提供太原市冬季供熱三分之一的熱源,作為國內第一個大溫差長距離工業余熱供暖項目,太古供熱工程已平穩運行至第8個采暖季,規模化工業余熱供暖成效明顯。
在太原市萬柏林區太古供熱管網3號隧道口,4根直徑1.4米的供水、回水管道向兩側延伸。管道一頭連著距離太原市37.8公里的古交興能電廠乏汽余熱回收裝置,一頭連著太原市區的供暖樞紐中繼能源站。太原市熱力集團萬柏林分公司副經理常亮指著附近成片的小區說,“太原市整個河西和部分河東地區的供暖都離不開這條管線。”
太古供熱管線三號隧道口。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2015年5月,太原市批復確定興能電廠為全市集中供熱主力熱源,項目規劃裝機容量3120兆瓦。2016年采暖季,項目開始試運行,首年覆蓋3500萬平方米供暖面積,此后隨著電廠三期機組投產,熱源進一步擴大,到今年,供暖面積已達7600萬平方米。
余熱供暖,暖不暖?這是市民最關心的問題。在太原市集中供熱調度中心,熱源情況、供回水溫度等核心數據實時顯示。“系統2供水溫度111.38攝氏度、回水溫度34.63攝氏度……”太原市熱力集團總調室主任石光輝介紹,“回水溫度越低相當于把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居民家中,這是提高供熱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據了解,太古供熱管線全面采用大溫差技術,突破了常規換熱器的換熱溫度極限,使長輸管線的供回水溫差達到80攝氏度以上。
太原熱力集團指揮調度大廳,工作人員正在監控運行情況。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余熱供暖,穩不穩?從熱源看,企業執行“以熱定電”的生產原則,保證用戶用熱需求,制定《防止全廠供熱中斷應急預案》,最大程度確保熱源平穩安全。從管線看,工程沿途建設1座首站、3座中繼泵站和1座中繼能源站,6級泵組統一同頻控制,克服沿程輸送阻力和180米高差帶來的靜壓,運行情況由集中供熱調度中心工作人員全程監控。
余熱供暖要想落地見效,距離也是關鍵。許多工業“產熱大戶”離城市較遠,路程中的熱損耗率不容忽視。太古供熱工程37.8公里的管線自西向東敷設,其間6次穿越汾河、3次穿越高速公路、2次穿越引黃管線,還橫穿了8座橋梁。石光輝說,“工程前期我們配合專家做了大量論證,可行性研究報告階段測算管道全線熱損耗在5攝氏度以內,最后實測下來平均溫降1攝氏度左右,熱量損耗創行業新低。”
溫暖來自技術護航。通過優化保溫管厚度、預制架空保溫管、安裝分體式絕熱支座等一系列創新技術舉措,太古長輸供熱管道穿上了厚厚的“防寒衣”。
中繼換熱站內,用于克服高差靜壓的隔壓換熱裝置。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余熱供暖,貴不貴?太古供熱管線接入了熱電聯產的集中供熱熱源,熱量來自大規模回收的電廠余熱,供熱管線也由傳統的“供水-回水”,改為“雙供雙回”,流量更大,熱量更充沛。“這種方式不增加用戶的采暖成本,每年由供熱公司和電廠達成補貼協議,電廠負責乏汽余熱回收裝置建設改造,供熱公司負責管線建設和維護,在雙贏的情況下還能減少廢熱排放。”石光輝介紹。
冬季,要溫暖也要藍天。太古供熱項目啟動的第一年,太原市晉陽湖邊的第一電廠關閉,大量分散式燃煤鍋爐關停,據太原市熱力集團測算,太古供熱項目全年可節約取暖用標煤93.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44萬噸。
既能把廢熱變成資源,又能讓資源有效利用。如今,以太古供熱工程為代表的“零碳余熱”供暖正在為太原市提供源源不斷的熱量。“我們將充分發揮太古供熱工程優勢,努力讓太原市民過一個溫暖又清潔的冬天。”太原市熱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