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重慶(兩江新區)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即將宣布基本建成,包環每天開車走在上班的路上,感受大不相同。
行駛過程中,車輛的后視鏡,會將車輛前后所有各類交通信息實時甚至提前發送給包環。進入主路是否有行駛車輛,會提前預報;車道后方有超車行為,會提前預報;前方有車輛打開雙閃燈等交通事件發生,會提前預報;前方路口有行人過街,需要等多久紅燈,也會提前預報。
重慶市民 包環:我覺得現在車,還有路,還有人,就完全結合在一起了,我覺得對駕駛員來說,更加安全了。
相比普通導航,包環的這塊后視鏡,對于交通安全信息的預報和提醒可以達到毫秒級。如此智能的背后,是重慶兩江新區220公里干線道路,安裝了500多套各類路側感知、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設備?,F在,每一秒鐘就有1000-1400條信息數據,回傳至兩江新區智慧城市平臺,隨后這些信息會被依次分發給相應道路中裝有車載接收單元的車輛,從而實現道路與車的智能互聯。
不僅如此,此刻坐在駕駛艙內的包環并不知道,當他行駛在道路上,車輛真實的行駛軌跡、道路運行狀況,在智慧城市的大屏上,也已經實時被全息模擬呈現出來。這意味著,這一條條“智慧的路”,通過各類感知設備,不僅可以實時掌握交通狀況,還可以實時更新和推送信息,并對交通態勢進行自主研判分析。
如今的重慶,不只是交通更智慧,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支撐下,重慶還著手在虛擬世界中建立一個完整的城市信息模型,在這個模型的支撐下,不僅可以滿足城市建設、規劃所需,還在智慧城管、智慧園林、智慧社區等領域實現了不少新應用的落地。
在地上,是看得見的“聰明”,而在地下,同樣看得到“智慧”。
夜晚,重慶南川的迎春燈飾亮起來了,走在流光溢彩、年味濃濃的街上,很少有人知道,此刻的地下,1萬多個各類傳感器,正在每時每刻保障著城市地下管線的安全。
中鐵十一局重慶南川綜合管廊項目部工作人員 周潤:這個是我們的防火門,防火門是每200米一道,進來以后我們就為我們的智能設備所包圍。這個(感溫)光纖要覆蓋所有的電纜,到時候電纜哪里發熱,它就會迅速感應,然后傳到我們的智能系統中去。這是幾個傳感器,一個是氧氣,一個是溫濕度,一個是硫化氫,一個是乙炔。
走進南川的這條地下管廊,每間隔200米,就布設有一系列成套的傳感監測設備,包含消防、空氣監測、管線溫度監測、人員位置感知等等,共計1萬多個。有了它們,搭配智慧運維系統的地下管廊,不僅像穿上了一套“智慧外套”,還擁有了一個“大腦”,能實現自檢,還能與維護人員進行線上、線下聯動,精準定位和精細修復。
重慶市城市管線綜合管理事務中心主任 湯旭:平時人工能做的事情,我們現在遠程控制基本上都能做得到,自動感知它運行的情況,然后自動分析它可能出現的問題。
從地上到地下,從視頻監控到傳感器動態感知,從智慧交通到智慧城管,重慶這座城市變聰明的故事,其實正在全國許多城市上演。目前,全國僅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就已達到了290個,累計開工建設的地下管廊項目超過1600個,長度超過5900公里。如今的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正在呈現省級城市領跑、地級市緊跟、縣級市起步的態勢;如今的中國,越來越多的智慧,正在讓我們的城市越來越美好!
摘自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3.01.29 總臺央視記者 張勤 王琰 朱江 郭茜 楊瀟 郭彥 吳方 王凱 孫茜 鄧麗娟 李洪淼 張帆 張昊 重慶臺 王鵬